返回

成长时期

  志莲净苑位于九龙钻石山区,二次大战后一片荒凉,远远不如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繁荣安定,人口疏落,野草丛生,附近大部份村民生活困苦,失学儿童处处皆是。由于当地没有学校,如要上学便要去较远的九龙城,但交通不便,道路崎岖,且多属私校需缴费入读,非贫困居民所能负担。弘智法师有见于此,决定在志莲净苑开办义学,令本区失学儿童有机会受教育。1947年开始尝试办学,弘智法师身兼校长及教师之职达三学期之久。1948年得东莲觉苑苑长林楞真居士帮助,学校获教育署批准正式成为「志莲义学」,成立了校董会(每位董事每年负担学校经费一百元),聘卓容珍、梁丽娴两位女士为教师,首期学生五十九人,暂借净苑内两间佛堂上课,堂费每学期仅收二元四角,教师薪金每月仅六十元。尽管教学设备简陋,教师薪金微薄,但大家兢兢业业,全心投入,令学校日见起色,逐年发展,成为志莲净苑以教育服务社会的良好开端。

  1949年7月,弘智法师住持任满,因参学志切,力辞志莲净苑住持职务,难以挽留。志莲董事会遂再聘请宽慧尼师为第四任住持,宽慧法师多年跟随虚云老和尚参禅静修,并得虚老传法。

  宽慧法师气度宽宏,做事刚毅果断,上任后即提议:志莲净苑作为女众十方丛林应制定共住规约。并在海仁法师指导下很快将规约拟定完成,经董事会通过后即开始照章施行。当时志莲道场仅有偏陋殿堂两间,房舍破旧倾颓,宽慧法师接管后,马上开始全面修葺房屋,大兴土木,扩建殿堂,为此他率先捐款,举办法会,所得檀施全部拨充建筑费用。志莲仝寅四出奔走,向各方善信募捐,后又得虚云老和尚的弟子张宽明、李宽福伉俪在经济上大力支持,虚云老和尚亦亲函指点建设殿堂的方向位置,净苑遂先后修葺了大殿,增设观音殿,兴建地藏殿、普同塔、报本堂等,使道场规模日益完整。

  战后的香港人口迅速回升,自1948年开始,各方尼众相继回港,志莲的比丘尼住众也逐渐增多,到1949年12月,常住比丘尼及员工已达八十余人。寺内原本经济拮据,开支不断增加,为解决困难,安定生活,大家同心协力在净苑旁空地上种瓜种菜,又应林楞真居士倡议开办了织毛巾的小型手工业(张宽明居士捐赠织机),自力更生苦干实干,渡过难关。

  与此同时,志莲净苑因战争中断多年之讲经说法也在1949年底重新展开。海仁法师率先应邀前来宣讲《妙法莲花经》,此后在净苑升坛说法的高僧先后有筏可大和尚、显慈法师、慧广法师、源慧法师、定西法师、圣一法师、慈祥法师、愍生法师、宽如法师、宽荣法师、继航法师等。

  和平后,香港全力投入重建,经济复苏,而国内又陷入国共内战,民不聊生,香港随即成为避难所,大批难民再度涌入,新一轮移民潮使香港人口数创历史新高。众多新移民聚居于邻近九龙城相对空旷的钻石山搭建临时木屋,使志莲净苑周边成为香港主要寮屋区之一。

  山边木屋缺水缺电,火灾频仍,卫生环境恶劣,随处可见流离失所的孤儿、没钱上学受教育的儿童和无人赡养的老人。本着佛教以慈悲为怀的精神,宽慧法师一边修葺志莲,另一边带领常住众以有限的资源开展教育及慈善事业,实行广修褔业,自利利他,服务社群。

  弘智法师在任时已兴办的志莲义学,之后由宽慧法师继任校长一职。在王学仁、林楞真等居士的大力支持下,志莲集资后将原来的游泳池填平,改建成六间新课室和运动场,学校渐具规模,学生越来越多,并邀得具教育经验的张致诚女士襄助校务。1950年,已是完备小学的志莲义学获教署批准成为津贴学校,宽慧法师转为校监。

  1954年,志莲净苑开始了安老福利事业。「佛教志莲安老慈幼院」(包括安老院和慈幼院两部分)是由宽慧法师发愿倡建的,并得香港大慈善家胡文虎先生慷慨捐助院舍建筑经费二十二万五千元,又蒙罗文锦爵士向政府申请拨地十万平方呎,连同本苑原有地段及寛慧法师新购地基共为十四万余平方呎,于1954年兴工建造。初时政府未批准同时开办两院,经胡文虎先生面谒总督解释一切后方得照准。1954年4月由胡文虎先生行地基动工礼,工程中又得王学仁居士奔走监督。院舍建成后,内设老人床位一百张、儿童床位五十张,诸善信捐赠的大量家具和各类用品更令基本设施齐全,具备了为女众长者及孤女提供住院服务的良好条件。

  1954年两院尚在筹建阶段,志莲即成立了安老慈幼两院董事会,董事十四人;1956年又增加了董事十七人,罗文锦爵士夫人、胡文虎夫人应邀担任名誉董事长。1957年2月7日,安老慈幼院由胡文虎夫人陈金枝启钥开幕,落成启用,首任院长为宽慧法师,副院长李慈庄居士,慈幼院还聘请冯宽如女士任家长,胡文虎先生之女胡仙小姐1958年出任安老、慈幼两院董事长。两院首期收容了无依老人一百名,满额后轮候入住的老人还有很多;孤女则有十七名,尚未满额。1964年,何耀光居士为纪念母亲慈恩又捐建新院舍一座,命名「何贵荣夫人纪念院」,设老人床位五十张,净修法师任新院副院长。至此,新旧院舍共可照顾一百五十位长者,更能适应了社会对安老服务的需求,使更多老人老有所安。

  本着佛教慈悲宗旨,志莲收容无依无靠的老人、孤女费用全免。宽慧法师不仅非常关注老人的饮食起居与身体健康,还常请大德法师和有道之士到院舍宣讲佛理,以佛法熏陶老人,教育老人认识仁爱、忍让、慈悲、喜舍,存忠厚养和平,明是非识廉耻,使院友在祥和氛围下融洽相处。

  与此同时,志莲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不遗余力。1958年冬,香港佛教徒达五十万人,社会人口稠密,众信徒发起在香港建立一所佛教医院,以慈悲心欲令贫苦大众离苦得乐,遂于志莲净苑及妙法精舍草拟并成立「筹建医院发起人小组委员会」,委员二十七人的委员会,宽慧法师是小组委员之一,草案拟成后次年宽慧法师率先在志莲净苑举办「虚云老和尚追思法会」,筹得善款一万二千元作为佛教医院建院基金,储存恒生银行收息备用。1964年清明节,首次大规模筹款兴建佛教医院,在志莲净苑举行七昼连宵的「 万善缘法会」,分附荐主缘及延生禄位等,会内设六大坛场,礼请高僧大德主持法事,西藏甘珠活佛乘过港之便,主持密坛,共结胜缘,参与的善信众多,盛况空前,筹得善款一百二十五万元,同时收到捐款七十五万元。筹建医院历时十余年,获得社会各界人士鼎力支持,佛教医院于1971年落成,有幸志莲净苑在这功德大川中注入第一滴水,起了带头作用。

  历来中国出家人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志莲净苑虽是一座小寺院,外围四周是木屋群,但是寺内外修整得井井有条,早已开始实行园林绿化。在这一小块地内有树、花、亭、塔,还有小桥流水,幽幽曲径,景致怡人,不仅吸引附近居民常来休憩纳凉,更有文人雅士也到此观赏。

  净苑正门入口两旁石柱上刻有对联: 「志莲有愿诸天护,净苑无尘大士来」,上苑名:「志莲净苑」;进苑后还有一座牌楼,除前后各有一副对联外, 上方皆有刚劲的题字:「入解脱门」及「出菩提路」,让进出的人作不同的观想。

  1956年5月23日,文人徐文镜、吴纯、蔡德允、吴因明等邀集一群香港琴家、画家、诗人在志莲净苑雅集,他们兴致勃勃地抚琴、吟诗作画,「志畅神怡,乐不思返」,蔡德允并留有对志莲景象的记载:「禅院门外,有小桥流水,曲径幽篁,为景殊佳,深信画人诗人,必有佳作。」

  1957年4月7日更多文人雅士相约前来志莲净苑会面,据周士心在《谈艺录》记载:「到会者除主方徐文镜、赵鹤琴、吴因明、周士心之外,计有钱穆伉俪、马鉴、曾克端、陈士文伉俪、饶宗颐、王季迁、郑元素伉俪、涂公遂、姚克、吴雯伉俪、刘百闵、左舜生、徐亮之、吴子深、吴浣蕙、陈仁涛、吴纯白、吕振原、盛献三、沈鸿来、蔡德允伉俪、丁衍庸、王植波、陈璇珍、张纫诗、费子彬、庄一邨、萧立声、冼茗牕、马积祚、陆馨如、周熙玲、曾慧棠、陈颂量伉俪、黄美露、苏文擢、叶百年、薛斯人、林秀芳、唐元芳、吴佳英、吴宝珠、彭袭明、萧云庵伉俪及黄啬名伉俪等」,与会大众有校长、教授、诗人、书画家、歌唱家、音乐家、鉴藏家、作家和名媛闺秀,可见文人雅士喜欢聚集在这文化气色浓厚的地方。

  1963年,志莲净苑正式注册为有限公司,并成为非牟利慈善机构。随后即成立第一届董事会,由宝莲禅寺住持兼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的筏可老法师担任董事长,永远董事共五位:筏可老法师、宽慧法师、王泽长居士、林楞真居士及陈静涛居士;第一届董事成员包括:海仁法师、仁波法师、继航法师、弘智法师、慧赞法师、张志真居士和蓝昌源居士。

  宽慧法师除了是志莲净苑住持,又是志莲安老慈幼院院长和志莲学校校监,身兼多职,后来又致力编印《虚云老和尚法彚》及兴建虚老的舍利塔,由于辛劳过度,身体渐弱。1965年10月23日,宽慧法师立下遗嘱:「深恐邃而往西,未能亲自逐一交点各项,爰先行立下此纸,可依照所列处理,便可清楚手续。」在逐一明确交点公事之后,又清晰补充:「公款公物,自问一丝不苟,公私分明,对于额外食用等一切,均有补回款项。惟以日深年久,诚恐忙中或有遗忘,而致耽误因果,兹为慎防起见,谨再补回港币壹万元整,以补赎以往之取用苑中粮食或日用品而忘记补回款项者,庶几无愧于心也。」仅一个月后,1965年11月27日,法师突因脑溢血圆寂,世寿六十九,僧腊十八,净苑上下、四众弟子无不悲恸痛惜!

  战后的香港经济发展蓬勃,社会环境渐入佳境,宽慧法师在1949至1965年担任住持,这十六年间使志莲净苑建成有规范的十方女众丛林,并为日后多元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在1966年5月18日董事会一致通过成立 「宽慧监院慈善基金会」以纪念宽慧法师终生为志莲服务的功德。宽慧法师又留下虚云老和尚所赐的袈裟,这极具历史价值的遗物,由志莲住持保管,代代相传,成为净苑珍藏之法物。

  宽慧法师离世后,由任职董事多年的继航法师为代主持,继航法师为人稳重端严,秉承前任住持发展志莲净苑的志愿,守业有道,事无大小皆全力以赴,把净苑内外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另请瑞融法师为副苑长,助理苑务,贡献良多。这段时间志莲净苑除了诚邀大德来讲经说法,同时进行很多修缮工程,在1960-70年代,成为当区举行不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1950年末端香港工业急速发展,成为全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1960年代轻工业产品更是远近驰名。由于经济环境好转,人民生活质素改善,孤儿的人数明显减少,到1970年,志莲慈幼院收养儿童仅余五名。顺应社会形势变化,董事会宣布停办慈幼院,把资源投放及加强安老服务,另把空余的院舍借与志莲小学作图书室及音乐室。

  1950年志莲义学获教署批准为津贴学校,1961年改为上、下午班,学生人数增至五百多人。先后担任校监一职有继航法师、陈静涛居士及周君令居士。历任校长、众老师默默耕耘,以培育社会未来栋梁为己任,谆谆善诱,悉心教导学生,校舍虽小,但环境幽雅,校风淳朴,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对学校感情深厚,家长和学生都以能入读志莲小学为荣,历届升中试成绩优异,后来完成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士不乏其人,而当时任职本校校长赵立平先生亦是志莲小学的毕业生。

  继航法师任职志莲净苑住持多年,一再诚恳请辞,故于1979-1985年由慈祥法师担任代住持,瑞融法师辅助。慈祥法师对香港佛教贡献殊伟,毕生致力弘扬佛教及推广教育,1945年因应战后社会急切的需求,创办大光义学,其后又开办大光中学及幼儿园,为社会培养许多才德兼备的人才,桃李满天下,于1978年荣获英女皇颁授M.B.E 勋衔,成为全港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出家人。慈祥法师未接任志莲净苑住持前,已担任志莲净苑董事多年,慈祥法师对志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使志莲各项事业向前跨进一大步。

  志莲安老院成立于1957年,一切经费由净苑自付,未获政府支助,当时经济情况不容许聘请受薪职工,故院内杂务由院友义务分担。进入8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安老服务质素及需求增长,为改善服务水平,聘用员工已成当务之急。遂于1979年冬代院友向香港社会福利署申请个人公共援助,1980年中获核准,自此院方才开始向院友收取床租和膳食费,收费是按香港社会福利署厘定准则。1981年开始实行把新旧院舍统一管理,1986年开始聘请专业安老服务人士加入,令安老院职员递增至十九人,其中包括义务医生、执业医生定期来院为院友临床诊治,更蒙善信补贴药物费用,使患病的长者老有所医。

  在1985年10月8日安老院的统计记录,当时院友人数一百零五位,平均年龄80岁以上。一日三餐斋菜由专人照顾及编写菜单,每早有姑娘带领做活力操,如喜欢拜佛的可以参与早、晚课,亦可收看电视新闻,此外更可参加不同兴趣小组活动,如手工、盆栽、民谣、粤曲及舞蹈班,又会定期为院友举行生日会、组织出外旅游、参与小区活动,参与不同的表演比赛,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等等,为长者生活加添色彩。

  1970-80年代香港经济急剧发展,随着社会安定,人民教育水平提高,普罗大众对文化兴趣渐浓,加上不同机构举行佛学讲座,有助于使佛法普及化,但是佛法博深如海,加之历史源远流长,要进一步理解三藏十二部经典,当时条件明显不足,设立佛教图书馆是必须的,在此期间开办了佛教志莲图书馆,此举除了因应时代需要更标志着志莲净苑展开了文化事业。

  由瑞融法师提出创办佛教志莲图书馆建议,以提供研究佛教义理的数据库及进修地点,得到志莲董事会主席王泽长先生的积极支持。1981年9月,董事会决定在原慈幼院的旧址兴办图书馆,并设立了专门的图书馆小组,主席江妙吉祥,组员慈祥法师、瑞融法师、愍生法师、宏勋法师、王泽长居士、周君令居士,负责筹办事务。1982年11月,净苑董事会又委任宏勋法师为图书馆主任,惟性法师为图书馆秘书。志莲净苑董事会拨出开办图书馆的费用二十万,另每月六仟元作日常经费,并设立图书基金,将原慈幼院两层楼的房舍进行重新装修。更获众董事、法师、善信踊跃捐赠六千多册藏经、佛教书籍、期刊以及佛像;加上很多五十年代从国内移民香港的老居士去世后留下大量珍贵典籍,图书馆也及时收购作为馆藏。所收集的经史典籍、参考文献均加以分类、编目及整理,以两层楼存放藏书,地下阅读室放平装书、精装书籍供借阅,第二层收藏线装古籍及佛教藏经,另图书馆管理员还被派往新亚研究所图书馆接受专业培训。1986年3月8日志莲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当时馆藏佛教藏经十多套、几万册有关佛学书籍,中国艺术典籍及线装书等,收藏书籍甚丰。

  图书馆除了收藏、整理佛学典籍,为修学者和研究者提供服务外,同时亦开始与香港及国内外之大学、研究所、博物馆展开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志莲净苑对外联络互动的重要桥梁。

  1982年中国佛教协会赠与香港宝莲禅寺的《龙藏》,能得到这清代唯一官刻的汉文大藏经到港,对香港佛教界是轰动一时的事。《龙藏》是中国最后雕刻的一部大藏经,属珍贵的历史文物,共七千一百七十三卷,七千一百万字。宝莲禅寺于6月组成一百二十人代表团到北京广济寺请经, 10月由中国佛教协会护送来港。抵港后,在港岛富丽华酒店举行两天公开展览,之后送宝莲禅寺永久供养。展览会虽只有短短两天,但要做的工作殊不简单,为了令更多人有机会目睹珍贵的《龙藏》,志莲图书馆亦有参与协助筹办展览。

  1981年3月始,宏勋法师每星期六主持佛法讲座和梵呗班,以佛教梵呗、仪规及宗教生活为主,介绍丛林知识,吸引了一批向往学佛的年轻人。1991年5月起,宏勋法师又讲解《金刚经》,并晚间在馆内开展诵《地藏经》、《妙法莲华经》、《大般涅盘经》等活动。随后陆续举办各种不同课程、讲座分别有:与普明佛学会合办佛学中级班课程,王联章居士讲「净土宗要义」,又与路德会合办「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研讨会,「刊物基本编辑概念」初期理论及实习课程,新亚文商书院梁瑞明校长讲中西哲学,以至在计算机未普及化时代举办的计算机学习班等。1992年志莲开始重建,新图书馆重建启用后,又与新亚文商书院合作开办了佛教和哲学课程。

  1988年,图书馆协助南京金陵刻经处引进新式机器,设立现代化印刷服务,以节省人力、加快印刷速度、提升印刷质素。其后印制了大量《大般涅盘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和《澹归禅师年谱》等,协助督印了美国檀香山华侨佛教协会的《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批注、香港慧明精舍的《大佛顶首楞严经实录》、香港腾光法师发起印制的明代澹归和尚《徧行堂集》,并于1990年发起印制古本《妙法莲华经》。1992年出版的《佛教嘉言书法集》,获1993年市政局颁发的最佳印制书籍奖。多年间,图书馆通过北京佛教管理部门的合法管道,协助台湾佛教基金会将一批批佛经、佛像、录音带等分送到国内寺院及佛学院;1990年又资助中国佛教研究所成立计算机中心以及开展佛教文化活动。

  图书馆还以不同形式弘扬中国传统佛教文化艺术,在1985年至1986年期间,在各界鼓励下,图书馆将当时在国内拍摄的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佛像、石窟、塔等照片,在各地举办了佛教艺术摄影展。

  古代的寺庙、佛像往往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和天灾人祸中遭受破坏,令许多珍贵文物消失殆尽,为长远计,宏勋法师决定到保存佛像最多的山西省各寺院拍摄,以留存珍贵的影像。在取得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会和山西省文物局的同意后,1986年9月,宏勋法师与同行四人用了一个月时间,日夜兼程,深入山西省十个县共十五座佛教文化重点保护建筑(包括迄今全世界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南禅寺和佛光寺),拍摄了佛教彩塑图片逾千张,搜集了许多由20年代至今的有关资料,并协助中国佛教协会及山西文物局将这些难得一见的佛像图片及文字数据辑成大型佛教图册《山西佛教彩塑》。此书的编辑工作历时五年完成,在1991年印刷出版后即获得当年香港市政局颁发的最佳印制书籍奖;此后又由中国佛教协会及山西省文物局联合主办、宝莲禅寺和志莲图书馆协办,展开了一系列展览活动:1991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大会堂等多个场所、英国伦敦大学、日本京都佛教大学,1992年在新加坡、台湾,1993年在澳洲、夏威夷等地,展出山西佛教彩塑摄影作品,藉此机会令世界各地人士接触到珍贵的中国佛教艺术。在1994年,协助北京法源寺中国佛学院教学大楼的建造工程。

  在1993年底,大屿山宝莲寺举行天坛大佛开光大典,接待来自世界各地十三位高僧大德主持开光,四众弟子三万多人观礼,在各项活动中,图书馆全力支持,协助其全面策划及筹办。

  同时,志莲安老院重建筹款义演,及志莲净苑举办水陆法会等各项法会活动中,图书馆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几年来志莲图书馆,不断地做了大量弘扬佛法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工作,也为佛教界培养了人才。由最初建成后宏勋法师主持的「唱诵班」接引了一批走上学佛之路的年轻人,自此一直跟随志莲修习正法,透过佛法的熏陶提升生命素质,日后更成为志莲净苑的骨干。

  1985年,瑞融法师升任志莲净苑住持。

  1991年护理安老院开始整体重建,在1995年底新院舍落成,志莲护理安老院可容纳三百五十多位长者。1993年开办了志莲中英文幼儿园;1994年秋,开办了专上佛学课程,造就弘法人才;另一方面志莲净苑十分重视出版典籍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瑞融住持志莲净苑期间获得令人瞩目发展,又在董事会主席胡仙小姐多方面的支持及透过与各界的友好联系,使佛寺完成重建,将志莲净苑带入崭新的境地。

  重建完成后,瑞融法师年事已高,志莲的各项工作遂交与宏勋法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