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宽慧法师

第四任住持宽慧法师法相
宽慧法师法相

  志莲净苑四代住持(1949—1965)

  宽慧法师(1897—1965),中年皈依太虚大师,法名慧炬。1936年依止虚云老和尚出家,法号宽慧,随其参禅静修。历任香港佛教联合会第五至八届理事,第九至十二届董事及常务董事等。

  1949年受请出任志莲净苑住持。上任即在海仁法师指导下为净苑制定共住规约,照章施行。全面修葺房屋,大兴土木扩建殿堂,得张宽明居士伉俪慷慨资助,虚云老和尚亲自来信指点,先后建成大殿、观音殿、地藏殿、藏经楼、五观堂、报本堂、普同塔、妙宝塔等,令道场日益完整。

  1954年发愿倡建安老慈幼院,开始了志莲的安老福利事业。得胡文虎先生协助向政府申请拨地并捐建院舍,安老慈幼院于1957年落成启用,收容无依老妇及孤女百余名;1964年又得何耀光居士捐建新院舍一座,使更多长者老有所安。

  1963年将志莲净苑正式注册为「有限公司」。

  虚云老和尚圆寂后,编印《虚云老和尚法汇》及兴建虚云老和尚舍利塔院,藉报四恩。

  住持志莲净苑十六年,为志莲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贡献卓著。

  宽慧法师,广东顺德人, 生于1897年。出身望族,少年学佛,广行布施,供养三宝,建塔造寺,教济灾贫,开设素菜馆及佛经流通处,凡慈善事业毫不吝惜。1935年与同侣五人向虚云老和尚求受三归,观本老法师为引礼。1946年虚老和尚应邀到广州弘法,香港佛教会即委派宽慧法师往六榕寺礼请其莅港弘化,一别十年之后再得老和尚慈悲训导,宽慧法师深受感动,萌出家念。1947年虚云老和尚重兴曹溪南华寺,传授三坛大戒,宽慧法师因缘成熟,遂依止老和尚出家受戒,法号宽慧。

  虚云老和尚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佛教大德,住世一百二十年,身兼禅宗五家法脉,重建八十多间道场,整顿佛教丛林,复兴名刹,以中兴各地佛教祖庭而在佛教界及社会上享有极高声誉,被视为中兴中国佛教传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30年代,他多次来港传戒弘法,对香港佛教发展有相当影响。宽慧法师受戒后跟随虚云老和尚往云门,上殿参禅,研习经典,勇猛精勤。因出家女众渐多,老和尚嘱其往曹溪重修无尽藏肉身比丘尼道场,宽慧法师奉命办理,奔走各地募化,购办材料,而正将兴工之时,香港佛教联合会诸位法师敦请其返港接任志莲净苑住持之职。

  1949年7月,志莲第三届住持弘智法师任满,因参学志切,力辞住持职务。志莲董事会议定聘请当时尚在虚云老和尚身边的宽慧尼师接替之,为志莲净苑第四任住持。

  来到志莲的宽慧法师气度宽宏,做事刚毅果断,上任伊始即提议:志莲净苑作为女众十方丛林应制定共住规约,并在海仁法师指导下很快将规约拟定完成,董事会通过后即照章施行。

  当时志莲仅有偏陋殿堂两间,房舍破旧不堪,宽慧法师接管后,马上开始全面修葺房屋,大兴土木,扩建殿堂,遵照虚云老和尚指示建设传统丛林的规范道场。为此他率先捐款,兴办法会,所得檀施全部拨充建筑费用;志莲同人也四出奔走,向各方善信募捐,后又得到虚云老和尚弟子张宽明、李宽福伉俪(即张志真、李卓如居士)在经济上大力支持,令工程顺利进行。虚云老和尚关心志莲的建设,亲自来信指点建造殿堂的方向位置,宽慧法师先后兴建了大殿、观音殿、地藏殿、藏经楼、五观堂、报本堂、普同塔、妙宝塔等,使道场日益完整。但限于原有旧别墅的格局及地段地势,加之百废待兴的情势下不可能全力投入寺庙建设,此时还难以建成具理想规模的寺院建筑。

  战后,香港全力投入重建,经济复苏,人口迅速回升,国内却又陷入国共内战,民不聊生,香港再次成为内地人逃避战祸的避难所。自1948年开始,一批批国人蜂拥逃入香港,「北僧南移」也成为其中的一股潮流,来志莲挂单的内地比丘尼不断增多。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宽慧法师和著名的南普陀寺茂峰法师一样,坚持「一茎草叶一滴露,一个和尚一钵斋」,「一粒同餐,分甘同味」的精神,以宽宏的器度与共渡时艰的决心接收了大量南下的比丘尼,至1949年12月,志莲的常住尼众及员工已达八十余人。寺内经济原本拮据,经费需求却不断增加,为解决困难,安定生活,大家同心协力在净苑旁的空地上种瓜种菜,又应林楞真居士倡议,由张宽明居士捐赠织机,开办了织毛巾的小型手工业,自力更生渡过难关。

  与此同时,志莲净苑的弘法演教工作也在因战争中断多年之后重新展开。1949年底,海仁法师率先应邀前来宣讲《妙法莲华经》,此后礼请到志莲净苑升座说法的高僧先后有筏可大和尚、显慈法师、慧广法师、源慧法师、定西法师、圣一法师、慈祥法师、愍生法师、继航法师等。

  大批难民再度涌入,众多新移民聚在地近九龙城、相对空旷的钻石山地区搭建临时木屋居住,使志莲净苑所在地带成了当时香港主要的寮屋区。山边木屋缺水缺电,火灾频仍,卫生环境极其恶劣,居民家家贫困,随处可见读不起书的失学儿童、无人赡养的老人和流离失所的孤儿。佛家向以慈悲为本,解决民众的疾苦是当务之急,故宽慧法师一边恢复道场,一边带领志莲以有限的资源努力开展教育、慈善事业,服务社会。

  弘智法师在任时办起的志莲义学,又由宽慧法师主持筹资建成新课室和运动场,学校渐具规模,1950年,已是完全小学的志莲义学获教署批准成为津贴学校。随着学校逐年发展,学生逐年增多,校务蒸蒸日上,在佛法熏陶中,地清人和、校风淳朴成为该校的显著特色,学生参加历届升中试皆成绩优异,完成大学教育而成为专业人士者大不乏人,学生们对学校感情深厚,毕业后感念不忘母校,本区居民多以子女在志莲小学读书为荣。

  1954年,宽慧法师发愿倡建「佛教志莲安老慈幼院」,蒙香港大慈善家胡文虎先生慷慨捐助院舍建筑经费,罗文锦爵士向政府申请拨地,1954年兴工建造,1957年落成启用,内设老人床位一百张、儿童床位五十张,首期收容了无依老人一百名,孤女十七名。 1964年,何耀光居士为纪念母亲慈恩又捐建新院舍一座,命名「何贵荣夫人纪念院」,设老人床位五十张。至此,新旧院舍共可照顾一百五十位长者,更好地适应了社会对安老服务的需求,使更多老人老有所安。志莲收容无依无靠的老人、孤女费用全免,宽慧法师不仅非常关注老人的饮食起居与身体健康,还常请大德法师和有道之士到院舍宣讲佛理,以佛法熏陶老人,教育老人认识仁爱、忍让、慈悲、喜舍,存忠厚养和平,明是非识廉耻,使院民彼此融洽相处,院内氛围祥和。

  与此同时,志莲对社会上的公益慈善事业也积极参与,不遗余力。1958年,香港佛教联合会酝酿在人口稠密、佛教信徒达五十万众的香港建立一所佛教医院,以解除贫苦大众病疾之苦。宽慧法师是 「筹建医院发起人小组委员会」委员之一,率先行动,次年即在志莲净苑举办「虚云老和尚追思法会」,筹得善款一万二千元作为佛教医院建院基金。

  1962年香港佛教联合会发起赈灾,志莲净苑内外积极响应,大力筹募捐款,救济风灾灾民。1964年清明节,筹建佛教医院的第一次大规模筹款活动 「万善缘法会」在志莲净苑举行。法会七昼连宵,设六大坛场,礼请全港高僧大德宏施法事,西藏甘珠活佛也乘过港之便参与胜缘,主持密坛,适值佛舍利经港往日本供奉,由佛教联合会安排迎至志莲净苑法会坛内,供大众瞻礼一天,因缘殊胜。僧俗海会云来,法会完满日统计善款已达一百二十五万元。佛教医院,筹建历时十余年,动员起全港社会各界鼎力支持,令功德之水汇为大川,终成善举,1971年医院隆重揭幕,以服务社会贫苦大众为本务,(大屿山宝莲禅寺出版《香港佛教与佛寺》P122)宽慧法师率志莲净苑为此善举竭尽全力。

  志莲净苑是一座小寺院,四周被大片木屋围绕,但对环境生态十分重视,寺院内外修整得井井有条,并很早就已开始进行园林绿化。净苑大门两侧是王学仁居士撰书的对联:「志莲有愿诸天护,净苑无尘大士来」,进院后一路还有两座门,上方分别书写遒劲大字:「出菩提路」、「入解脱门」。这块钻石山中心小小的绿化地有树,有花,有亭,有塔,有小桥流水,有幽幽曲径,景致悦目怡人,不仅附近居民常来休憩纳凉,连文人雅士也被吸引前来。1956年5月23日,香港文人徐文镜、吴纯、蔡德允、吴因明等邀集一群琴家、画家、诗人在志莲净苑雅集,他们兴致勃勃地抚琴吟诗作画,「志畅神怡,乐不思返」,蔡德允并留有对志莲景象的记载:「禅院门外,有小桥流水,曲径幽篁,为景殊佳,深信画人诗人,必有佳作。」(叶德允《记志莲禅院雅集》1956年)1957年三月初八,更多文人雅士赴志莲净苑雅集,这次雅集规模盛大,集香港的校长教授、诗书画家、音乐家、作家、鉴藏家、票友、闺秀名媛于一堂,可说是一时无两的盛会(周士心《谈艺录》)。直至1960年,蔡德允还有文字记录志莲雅集, 1965年三月三的雅集仍在志莲举行(《周士心谈艺录》),可见当时志莲乃文人雅士往来结集之地,深受中国文化气息的熏围。后因与会文友分别移居他国、离港仙游,或因年老多病、先后去世,活动方才最终停止(《周士心谈艺录》P217)。

  宽慧法师一身担任志莲净苑住持、志莲安老慈幼院院长及志莲学校校监等多职,日以继夜地操劳,日渐体弱多病,但在1959年8月虚云老和尚一百二十岁寿辰之际,他仍不顾路途遥远艰难,专程回国朝江西云居山,拜望病中的恩师。宽慧法师在《朝云居山谒师日记》中记述道:「老人一见我,就说:宽慧,我没叫你来,你来作什么,徒令我担心。随问:志莲现在住众多少?各人是否都很用功?常住的开支够不够?」一百二十岁的虚云老和尚一生门人弟子无数,重兴名刹庙宇无数,然分别多年,始终牵挂着身负重任的宽慧法师,关怀着发展中的小小道场志莲净苑!自知离世时日已近,老和尚留宽慧法师等多住几日,仔细地向他们嘱托身后事,并一一赠送纪念物。宽慧法师记述:「初三日上午,又取夏布大红祖衣一件给我。」「老人向航师说:难为宽慧数十年的供养心,从没退过半点。我的弟子多了,祇有她一直发心到现在,真是难得。她现已年老,兼身体不好,你要继承她的志愿啊。」其慈爱真是无以复加。嘱托完毕,又为他们作最后的开示:「明白时生也好,死也好,男也好,女也好,无有生死男女及一切诸相。不明白时则不然。须知世间法相,皆属幻化,如空中华,如水中月,无有真实,惟有一心念佛,为往生资粮。」离开云居山之日,宽慧法师万分不舍地拜别恩师,「老人合掌相送,并命侍者师送到山门口。老人慈悲,无微不至! 」 (宽慧法师《朝云居山谒师日记》)

  宽慧法师回港不久,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圆寂,一位绝世高僧离去。为了使恩师的无上功德长驻人间,宽慧法师在志莲各项繁忙的工作之余,又致力于编印《虚云老和尚法汇》及兴建虚云老和尚舍利塔院,藉报师恩。由于辛劳过度,自觉力不能支,1965年10月23日,宽慧法师立下遗嘱:「深恐邃而往西,未能亲自逐一交点各项,爰先行立下此纸,可依照所列处理,便可清楚手续。」在逐一明确交点公事之后,又清晰补充:「公款公物,自问一丝不苟,公私分明,对于额外食用等一切,均有补回款项。惟以日深年久,诚恐忙中或有遗忘,而致耽误因果,兹为慎防起见,谨再补回港币壹万元整,以补赎以往之取用苑中粮食或日用品而忘记补回款项者,庶几无愧于心也。」仅一个月后,1965年11月 27日,法师突以脑溢血圆寂,世寿六十九,僧腊十八,净苑上下、四众同人无不悲恸痛惜!

  宽慧法师历任香港佛教联合会第五届至第八届理事会理事,第九届至第十二届董事会董事、常务董事等职;1949年至1965年,历任志莲净苑住持十六年,鞠躬尽瘁,将志莲建成了一座完整规范的女众十方丛林,九龙名胜道场,为日后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贡献卓著。一代大德遽然西归,四众同人无不悼惜,香港佛教联合会公推筏可、觉光、优昙、大光、黄允畋等高僧大德组成治丧委员会,于志莲净苑举行追思大会,诸山长老、缁素大德均前往拈香吊祭,追念法师的无上功德。

  志莲董事会一致通过成立了纪念宽慧住持慈善基金会以纪念先德,虚云老和尚临终亲赠宽慧法师的一袭袈裟作为佛教的历史性遗物,从此由志莲住持保管传递,成为净苑的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