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弘智法师

第二任住持弘智法师法相
弘智法师法相

  志莲净苑三代住持(1945—1949)

  弘智法师(1911-2008),法名森豁。为香港佛教联合会发起人之一,曾任香港佛教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早年跟随「楞严王」海仁法师学习,1936年到志莲净苑,1939年在苇庵法师创办的志莲佛学班学习经教。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仍然和苇庵法师、觉一法师坚守道场;并于二位祖师往生后继续留守志莲,与霭亭法师同心协力,保护道场,并做了大量艰难细致的工作。

  1945年战争结束,霭亭法师辞去住持职务,弘智法师被志莲特别理事会推举为第三任(临时)住持,率众从修理房屋开始,重建道场。为解决当地没有学校,学费昂贵,以至大量儿童失学的现实困境,1947年弘智法师发心在志莲净苑开办一所义学,为本区贫困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自兼校长及教师之职达三学期之久。由此开始「志莲义学」由此开始不断发展,成为志莲净苑以教育服务社会的良好开端。

  弘智法师(1911-2008),法名森豁,字弘智,广东省中山县人,俗姓梁。

  因看到一首诗之故,发愿出家。1930年二十岁投广东省中山县净慧庵,礼宗庆、容虚二师出家。1935年于曹溪宝林山南华寺受千佛戒,得戒师为观本老和尚。后跟随「楞严王」海仁法师学习。

  弘智师1936年到志莲净苑,1939年在苇庵法师创办的志莲净苑佛学班听讲学习经教,是该班唯一的出家女众。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在三年零八个月劫难中,志莲佛学班停办,院内的出家人大部份各走他方,然弘智师没有离开,反而选择留在志莲,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与苇庵法师、觉一法师患难与共,坚守道场。他们既要顾及自身安全,又要保护志莲,常常一早便上后山的石矿场躲避,留一人在凈苑值守,晚上则由弘智师守夜,以防万一。苇庵、觉一法师往生后,弘智师依然留在志莲,和一批护法居士与临危受命住持净苑的霭亭法师同心协力,保护道场,并为志莲做了大量艰难细致的工作。

  1945年战争结束后,德高望重的霭亭法师谢绝众人的诚恳挽留,辞去志莲住持职务;9月23日,志莲净苑特别理事会议推举弘智师为第三代(临时)住持。

  弘智法师性格刚直严谨,办事有条不紊,为人敬重,是香港佛教联合会发起人之一,曾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战后,刚刚经历过战争蹂躏的香港,元气大伤,又面临通货膨胀、失业、抢掠、卫生状况恶劣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志莲净苑于战时被日军强征占用,劫后余生,面目皆非,重回到净苑时,如1946年10月6日的志莲特别理事会记录中记载:「寸木没有,门户洞开」,「满目苍凉,遍地荆棘,水源断绝,只靠挑井。盗贼纷乘砖石瓦木,如取如携,打石伐树,偷抢铁枝,强夺水喉……」弘智法师继承前辈住持之愿,肩负起复兴净苑的重担,率众从修理房屋开始,重建道场,但经济能力有限,只能局部进行。

  志莲净苑所在的钻石山区原本人口疏落,战后更是景象荒凉,当时村里居民多以务农为生,普遍生活困苦。战争使香港的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学校数量锐减,钻石山当地没有一所学校,凡上学都要去较远的九龙城,交通不便,且那里仅有私校,收取的学费非贫困居民所能负担,致使大量适龄儿童失学。弘智法师见此情景,遂发心由志莲净苑开办一所义学,为本区贫困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1947年开始尝试办学,弘智师身兼校长及教师之职达三学期之久。1948年得东莲觉苑苑长林楞真居士帮助,学校获教育署批准正式成为「志莲义学」,成立了校董会,聘两位女教师,暂借净苑内两间佛堂上课,堂费每学期仅收二元四角,教师薪金每月仅六十元。尽管教学条件简陋,教师薪金微薄,但大家兢兢业业,一心努力,令学校日见起色。当时自九龙城至本区,志莲义学是唯一的一所学校,虽属杯水车薪,亦为解决社会急需竭尽所能,成为志莲净苑以教育服务社会的良好开端。

  1949年7月,弘智法师住持任满,力辞志莲净苑住持职务,专注参学修行。卸任后仍关心志莲净苑发展,对后任住持在工作上时有提点及建议。

  2008年1月,弘智法师示寂。世寿九十七,僧腊七十八,戒腊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