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霭亭法师

霭亭法师法相
霭亭法师法相

  志莲净苑二代住持(1943—1945)

  霭亭法师(1892—1947),法名大观,别号栖云。1927年任江苏竹林寺住持,创办「竹林佛学院」培育僧材,主张「以戒学为主干,一本丛林规章,参以现代知识,使生徒得根本培养」,是开风气之先的创举,带动了后来国内多所佛学院的出现。

  1932年,霭亭法师自竹林寺退居,受香港何张莲觉居士之请赴香港弘化,开办「宝觉佛学研究社」,协助其兴建起香港最具规模的佛教道场“东莲觉苑”,创立「宝觉女子商科学校」,在港澳门兴办多间义学,引领港澳佛教教育风气,并常于港澳各佛教道场讲经说法,法缘十分深厚。1943年临危受命担任志莲净苑第二任住持,经两年多殚精竭虑的操劳,在兵荒马乱之际将志莲净苑完整维持下来,功不可没。

  生前游历日本搜集得华严注疏多种,撰着有《华严教义章集解》一册,另有《栖云文集》留存于世。

  霭亭法师,法名大观,别号栖云,江苏泰县人。1911年十九岁投泰县曲塘镇宏开寺,依文心、智光二师落发出家。1913年于宝华山受具足戒,继入“泰县僧立儒释初高小学校”接受当时的新式教育。1914年,随师智光入月霞法师主办的华严大学,教观兼修,毕业后又辗转多方参学习禅,颇得法益。后以人品持重、学识优良而为诸山长老器重,在大丛林里顿超晋级, 1927年任竹林寺住持。

  1928年,霭亭法师在竹林寺创办竹林佛学院,专弘华严、毗尼,禅教双修,主张「以戒学为主干,一本丛林规章,参以现代知识使生徒得根本培养」(霭亭《创办竹林佛学院与仁山法师书》,载《栖云文集》P82)。是年八月佛学院开学,学僧三十余人。聘请戒尘、慈舟、大空诸师为教师,妙阔、粟庵二师参加授课,三年之后把学生中程度最好的震华升为助讲,师弟南亭法师也被请来帮忙。

  竹林佛学院的创办,是一项开风气之先的创举。其时正值国民革命军北伐,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各地拆寺院、毁佛像成风,不少寺院被充作学校甚至军营。在此背景下,霭亭法师创办佛学院以适应形势,同时促使思想保守的诸山长老认清时代,非创办僧学培育人材佛教无以生存。竹林佛学院的创办,带动了以后泰县光孝寺的佛学研究社、常州天宁寺的天宁佛学院以及南京的栖霞山、毗卢寺、古林寺等寺院佛学院的出现,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意义。(《现代佛教人物辞典》 P1801)

  1932年,霭亭法师自竹林寺退居,受香港何张莲觉居士之礼请来港弘化。在何张莲觉居士的支持下,于青山的「海云兰若」开办「宝觉佛学研究社」,招收青年女性,授以佛学教育。翌年秋天,何张莲觉居士在山光道购得一块土地,由霭亭法师设计监造,兴建起了香港最具规模的佛教道场「东莲觉苑」。1934年觉苑落成,霭亭法师将宝觉佛学社迁入,扩大招生,同时在苑内办了一所义学,这在当时的香港皆为创举。

  霭亭法师在东莲觉苑以「宝觉佛学研究社」持续展开佛学教育,引领港澳佛教教育之风气,继发行
《人海灯》月刊
《人海灯》月刊
,宣扬佛教文化;并协助张莲觉居士创立「宝觉女子商科学校」,多年间又陆续兴办了九龙的「法云义学」、旺角的「植信义学」、澳门的「宝觉义学」等多处。霭师并常应邀于澳门功德林、青山寺、香港莲社、香港菩提场等处讲经说法,日无余暇,法缘深厚(《现代佛教人物辞典》 P1801)。

  1943年3月,由于苇蓭法师、觉一法师骤然往生,志莲净苑同时失去两位开山祖师,顿时陷入了无人主持、空前艰难的境地。看到志莲净苑的灾难状况,从志莲同人到香港佛教界都倍感忧虑,深恐志莲的大好佛地荒废,道场沦为丘墟,遂自发集合起来,共商解困之计。1943年5月16日,在东莲觉苑藏经阁举行的会议上,组成了有志莲同人、债团人、佛教界人士参加的志莲维持委员会,推举霭亭法师为召集人。一周后举行的常务会议上,又决议公函礼请霭亭法师为志莲净苑第二任住持,任期三年,负责处理苑内外一切事务。

  霭亭法师临危受命担任志莲净苑住持,可谓众望所归,威望所致。在志莲净苑升座之际,法师向众人做了如下表述:「谬蒙维持本苑诸公,委以住持重责,深惧力不胜任。惟以道场成败,关系法化前途至深且巨,谊之所在,不容推诿,只好勉尽棉力,聊效奔走之劳。至于将来如何复兴,如何发展,还希诸位一本以往护法精神,协力推动,深信前途光明,实无限量。语云:众擎易举,有愿必成,现在多培植一分善因,将来必多收获一分善果,谨誓真诚,愿与诸君共勉焉。」「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志莲净苑升座法语,载《栖云文集》P75)

  兵荒马乱之中,要维持一个完整的志莲净苑是极其艰难的,能保持现状即属幸事。清理内外债务,登记苑舍房屋土地,申请减免地税,诸如此类刻不容缓的繁杂事务必须及时处理,经费入不敷出还需设法募捐……世道混乱,佛门净地也无一日安宁, 霭亭法师在净苑常务理事会上曾这样报告:“本苑树木也常有村匪土痞强偷暗斩,本人每日看守,与土痞奋斗,曾有一次拿获一贼,原拟送到宪兵队究治,但以小事而要其吃苦,只得放之……” (志莲净苑常务理事会会议记录) 处境之难,由此可见一斑。1945年2月,日占政府强征志莲净苑场地,命令所有佛像、物品都必须搬走,幸有法云精舍大力相助,借与用地、房屋以安奉佛像庄严品及一切家俬,还需委托日本佛教布教士
宇津木二秀(左) 网上图片
宇津木二秀
帮忙申请保存净苑的全部建筑物。在此期间,弘智尼师和护法居士蓝昌源、林楞真、王学仁、陈静涛、王道等人与霭亭法师同心同德,为维持志莲净苑殚精竭虑,功不可没。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以日本战败投降告终。噩梦结束,香港重光,香港又回到英国的统治之下。

  战争结束后,流落在外的香港佛教人士很快回来,在筏可、茂峰、海仁、霭亭等法师和陈静涛、王学仁、林楞真等居士的发起和组织下,成立了「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佛教界终于实现了联合与团结,实现了太虚大师十年前来港时对香港佛教界的殷切期望。1946年11月,新组建的香港佛教联合会正式注册成立,理事长由筏可法师担任,理事八十八名,常务理事十七名,霭亭法师作为创会者任常务理事,瑞融法师(志莲第七任住持)、弘智法师(志莲第三任住持)、慈祥法师(志莲第六任住持)亦都为创会的积极参与者。

  此时霭亭法师已届望六之年,尚有诸多未了心愿,为此谢绝了众人的一再诚恳挽留,于1945年9月辞去志莲净苑住持职务。志莲净苑的特别理事会议遂推举弘智法师为第三任住持,聘书任命。

  关于志莲净苑的运作模式,在维持委员会聘任霭亭法师作住持的聘书上已经明确为十方丛林。1946年10月,有四众弟子到志莲发起将志莲净苑组建为女众十方丛林,遂于当年成立了有各方参与的「十方尼众丛林筹备会」。 1947年6月2日的志莲特别理事会决定:志莲净苑举办女众道场,成为女众十方丛林。1948年7月18日的志莲同人大会上,出席者一致赞成将志莲净苑改组为女众十方道场,并决定注册为有限公司。

苇蓭法师发心建立一所女众十方丛林的遗愿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