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距今两千多年的东汉末年,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佛教寺院随之在我国蓬勃兴起,寺塔遍及各地,供奉佛像不计其数。然中国历史上刀兵不绝,战事连年,木构建筑难逃战火摧残,也难抵御自然灾害、虫蚁侵蚀,千百年过去,庄严雄伟的古寺名剎在漫长的岁月中所余无几,精美的造像也已大多损毁或流失。

位于中国腹地的山西省是一个幸运的例外。该省境内山岳绵亘,地势险峻,道路崎岖,天然的屏障阻隔了交通,也在无数次战乱中免遭祸殃;加之当地气候干燥少雨,对木构建筑的存留和木雕泥塑的维护十分有利。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山西成为全国保留古代佛寺和彩塑佛像最多的省份。更重要的是,那些多姿多彩的彩塑造像都保存得十分完整,其数量之多,制作之精,涉及朝代之广皆为全国之冠;而且各代彩塑形成系列,与早期的石窟彩塑前后衔接,完整地呈现出我国彩塑艺术的发展体系,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山西佛教彩塑是无数无名的古代雕塑家、画家、匠人、僧人的杰出创造,无论诸佛、菩萨、罗汉、金刚力士、护法诸天,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形相神态,透过精湛的摄影技术,生动地呈现于观众面前。中国的造像重意,重从外表体现内心情感,取材、寓意皆情景交融,营造出了中国佛教艺术特有的超凡境界。

是次展出的山西佛教彩塑摄影图片,是志莲净苑三十年前为了发扬祖国佛教雕塑艺术文化遗产,就山西全省众多古建寺院选定十五座之彩塑造型较优秀的进行精细的拍摄,曾于1991年间在香港九龙新界作巡回展览,并同时应邀在中国北京、台北、新加坡、马来西亚槟城、以至英国伦敦、加拿大温哥华、美国夏威夷、澳洲布里斯本举办展览。国内外观众由此认识了卓越的中国佛教艺术。今天,这些旧作在南莲园池香海轩重展,相信新旧观众都会从古人的智慧遗产中,感受到山西佛教彩塑雕像丰富的宗教艺术内涵和强劲的生命力,叹为观止!

彩塑塑造过程

图一:钉制木架

图二:缠绕草绳

图三:上粗泥

图四:待其干燥

彩塑塑造过程

图五:敷细泥

图六:塑出人物的具体形象

图七:加棉花泥

图八:裱纸

彩塑塑造过程

图九:涂上胶质混合了垩白的地色

图十:沥粉

图十一:贴金

图十二:着色

中国古代颜料与彩塑

    颜色,在中国古典艺术中,不但是一种视觉美术,更是神采灵气之所在。《说文解字》:「色,颜气也。」段注:「颜者,两眉之闲也,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闲'是之谓色。」色的精神,亦成为中国彩塑精彩之处。

    公元前廿一世纪,彩塑已在中国发展,矿物颜料已被采用。中国佛敎艺术自东汉始到唐代兴盛,绘画和雕塑成就辉煌,颜料的色泽和运用技术丰富而且精细。古代颜料主要从矿物和植物中取得(亦有动物颜料,如蛉粉便是),中国一般称植物颜料为「草色」,矿物颜料为「石色」。矿物颜料硏细后取用,有很强的覆盖力和隔绝性,而且干固后,即成一层薄的防护面,防止湿气和日晒的侵蚀,令色泽得以保持外,亦能保护塑像;部分矿物颜料更有毒,防止虫蛀。

    山西,保存着北魏以来的珍贵彩塑,历千百载自然界的变动和侵蚀,原貌仍存,颜料的质量实是重要因素之一。古代常用颜料,分列如下:

朱砂:又名丹砂,属于辉闪矿类,生在石灰岩中,色绯红,呈块、柱、板、箭头等形,以箭头状的为优,乃提炼水银的主要矿物。据《本草纲目》 载:「丹乃石名,其字从井中一点,象丹在井中之形……后人以丹为朱色之名,故呼朱砂。」

辰砂:朱砂的一种。中国以辰州(古府名,在今湖南省)所产的朱砂最著名,是为辰砂。朱砂的产地,除湖南辰州之外,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均有。

银朱:又名紫粉霜或猩红'是中国古代发明最早的化学颜料之一,以水银和石亭脂制炼而成,主要原产地为福建漳州。据《本草纲目》载:「昔人谓水银出于丹砂,镕化还复为朱者,即此也,名亦由此。」

朱标:将朱砂硏细,注入淸胶水,搅匂后即沈淀,其最上层者为朱标。

赭石:又名土朱,分火成或水成。敷彩用的,出自赤铁矿,原产于山西雁门(古称代郡)一带, 故又称代赭石。因其成分及色泽有不同而分为代赭石、浓黄土及棕土三种。代赭石色黄,无毒。浓黄土呈黄棕色,以火烧至干浓后,现棕色或深红色。 棕土则呈深棕色,以火烧干后成温红色。以手试之有滑腻感为尙品。《芥子园画传》:「赭石拣其质坚而色丽者为妙。」

石黄:又名黄金石,多产于湖南,与雄黄、雌黄同矿,根据颜色之深浅而分,石黄是正黄色。外层疏松,色暗而臭,多弃之不用,只取用里面一、二层。

雄黄:含于黄金石矿中,生于山之阳,或被石黄包裹,或是成块不被包裹,色橙黄。又有泛光泽而色较深者称雄精。中国早在晋朝已发现有雄黄,湖南省有中国最大的雄黄矿。据《本草纲目》载:「雄黄入点化黄金用,故名黄金石。」又云:「雄黄生山之阳,是丹之雄,所以名雄黄也。」

雌黄:与雄黄同含于黄金石矿中,呈片状如云母石,色金黄,产于山之阴。据《本草纲目》载: 「生山之阴,故曰雌黄……阳石气未足者为雌,已足者为雄,相距五百年而结为石。」雌黄易碎,故俗语云:「四两雌黄,千层金片。」

漳丹:又名黄丹,产于福建漳州。把制作铅粉剩下的铅,加以火炒即成漳丹。《本草纲目》载:「今人以作铅粉不尽者,用消石矾石炒成丹。」

石靑:见于铜矿的最外层,多与石绿并存。常用的石靑种类有五:空靑、扁靑、曾靑、白靑、沙靑。《芥舟学画编》:「石靑有数种,但皮粗而成块者,皆可入书。」又据《本草纲目》载:「绘画家用之,其色靑翠不渝。」

沙靑:石靑的一种,呈沙粒状,又分粗沙、细沙两种。又名佛靑,盖中国佛敎艺术常用沙靑,故名。原产于西康、西藏、新疆等地。出于中亚细亚的回纥者,称回靑。上图的沙靑出自西藏,又称藏靑。

二靑:其质为石靑,经淘、澄、飞、跌等方法硏漂后所得之其中一个色阶。

三靑:由研漂石靑所得,比二靑浅一个色阶。

洋绿:化学颜料,色能持久。以手试之,如捻细沙,用开水澈后,待沈淀而水无色。

石绿:又名绿靑、大绿,多存于铜矿的外层, 与石靑并存但较石靑常见。《本草纲目》载:「石绿,阴石也,生铜坑中,乃铜之祖气也,铜得紫阳之气而生绿,绿久则成石,谓之石绿,而铜生于中 与空靑、曾靑同一根源也,今人呼为大绿。」《芥舟学画编》:「石绿以沙少而色深翠者为佳。」石绿,有表面粗糙块状的,通体一色,没有深浅。有表面成为一块块隆起而深浅不同的块状,有夹杂着黑线纹的,有象孔雀翎样翠绿色花纹的,有成为细碎颗粒的,有自然分解成为小薄片的。表面通体一 色的,体轻易碎;黑线纹的'体重难碎。产地以云南最好,而武昌、韶州、广东(见右图)亦有。

沙绿:石绿之一种,呈沙粒状,色较深暗,产于西藏。

二绿:其质为石绿,经淘、澄、飞、跌等方法硏漂后所得之其中一个色阶,为正绿色;其余尙有绿花、枝条绿、三绿(浅绿)及头绿(粗绿)。

铅粉:又名胡粉、官粉、铅华。为从铅提炼的 化学成品,非天然矿产。以往把它制成银锭形,故又名锭粉。

黑石脂:《中国画颜色的硏究》载:黑石脂,又名石墨,主要成分是炭,入口黏舌,与煤不同。古代画家把它硏细,用它画须眉。

:呈赤黄色之金属,故亦称黄金,主要混存于石英及沙中,其质柔輙。塑像和绘画用的金,都是将之锤成金箔用的。黄金的颜色,被称为百色之光,与任何颜色都相协调。大赤是金的本色,另外有淡黄色的名田赤;而入铜即成红金(见右图),入银则成靑金(见左图)。

燕脂:又名燕支、臙脂、胭脂,是一种用红蓝花、茜草或紫草茸制成之紫红色颜料。据《本草纲目》载:「燕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之,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名燕脂。」又有说汉张骞使西域时,从「焉耆」国带来了「焉支」。

藤黄:海藤树的树液。在其树皮凿孔,流出黄色胶液,用竹筒盛之,干后即成藤黄。气味酸,有毒,舔之舌麻,可溶于水。产于东南亚、暹罗、越南、缅甸一带。

生栀子:是栀子树的成熟果实,呈倒卵状椭圆形,原作药用。栀子含有黄色素,捣碎去皮煎水,兑胶使用,可以代替藤黄。

墨:据《本草纲目》载:「墨,烟煤所成,土之类也,故从黑土。」又分松烟墨、油烟墨及漆烟墨;由燃点松柴、桐油、漆等取烟为原料,另加阿胶及各种香药而成,其色黑,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色。

    颜料需经过硏漂,方能备用。据《中国画颜色的硏究》载,古代采用硏漂方法不一,但不外「淘、澄、飞、跌」四个步骤:
(一)、淘:把可以洗涤的颜料,像淘米一样淘洗一次,然后再将之硏细成粉末。
(二)、澄:淘洗硏细之后,兑入胶水,然后待它澄淸。
(三)、飞:颜料经过澄淸后,淸轻的色料上浮,重浊的色料下沈。把浮于上面的部分飞撇到另一盆内。
(四)、跌:把剩余下来的沈淀再加以硏细,再「跌」荡,使淸轻上浮的色料'不致被压沈在下面。

    色的配调,分大色、二色、晕色。二色及晕色皆称小色。汉魏时期的色彩比较简单。南北朝开始,色调多样化,「晕」色从此出现,以后逐步发展成「迭晕」,以增加色调深浅层次的变化,并加强立体感。
    大色:即原色。各种大色的配制方法基本不一。如:「石绿、洋绿」:先将颜料倒入盆内,徐徐注入开水,水凉后将水澄出,以石磨研细,兑入适当胶量便可使用。为防止涂刷后颜色不均匂,有时需加入少许桐油进行稀释。
    「佛靑」:将颜料倒入盆内,徐徐加入胶液,用木棒搅成糊状,再加入适量淸水调稀便可使用。
    「银朱」:调配方法与佛靑同,但所需胶量较大,有谓:「要想银朱红,必需使胶浓。」唯又不宜太浓,以防暴皮,日久脱落。
    「石黄、雄黄」:调配方法与佛靑同,但需胶量较大。
    「漳丹」:含铅量较多,需用开水冲洗二、三次,水凉后将水澄出,加入适量胶液即可备用。
    「锭粉」:先压细,再过细萝,倒入瓦盆内,加入胶液,用力搅撑,使结成团块状,再搓成细条,放入淸水浸泡。使用前需搅匂。
    「紫色」:是由二、三种大色调兑而成。一般是将入好胶的银朱,加入调配好的佛靑。
    「香色」:亦用大色调配,将配兑好的石黄,加入少许银朱和佛靑便可。
    二色:是在各种原色的基础上,加入不同数量的白粉调兑而成。比大色浅出一个色阶。
    晕色:是在原色的基础上加粉,比原色浅出两个色阶,用以退晕,以增加立体感和深浅相接之效果。
    颜色调配不当,就会一蹋胡涂。为了颜色的深浅分明,应先作试兑工作,最后按样板色度根据用量来调配。

    选色、调色之后,即可进行着色的步骤。为使颜料着色均匀、固定而不致相混、有光泽、不剥落、不发霉,则需以胶、矾、漆作调用。胶,用作混和颜色,并有附着力,防止颜料剥落。
    矾,用来固定颜色,尤其需上几种或几层颜色时,需利用矾水。如想在朱砂上加燕脂色者,不在朱砂上涂矾水,则加燕脂时,二色相混。上了矾,即令朱砂固着不动,燕脂即可盖染其上。
    胶、矾需并用,因为单用胶容易发霉,加矾后则不易生霉,而单用矾水,往往令颜色有深浅不匀的现象,必需加胶调成匀净的胶矾水,涂在底色上,再上色就不会产生不匀的现象;且具有保护作用,令颜料于较潮湿的环境中,不受湿气侵透,保持鲜明之效。
    漆,能使颜色的表面更光润而有韧性。这些颜料溶剂更能经受温度、湿度的变化而不致引起龟裂。常用的胶、矾、漆如下:

阿胶:山东省阳谷县北阿城鎭(即古东阿县) 有一大井,其水甘冽,可以煮胶,世称阿胶。其胶系以兽皮取之。据《梦溪笔谈》载:「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用搅浊水则淸。」 另据《本草纲目》载:「胶有三种,淸而薄者画家用,淸而厚者名覆盆胶,入药用。浊而黑者,不入药,但可胶物尔。」

桃胶:是用桃树取液制成,浅黄透明的固体,外似松香,黏性很强,为上等胶。

明矾:又名白矾,由矾石煎炼而成,无色,半透明,有玻璃光泽,质輙性脆。其水溶液带涩味,主要产于安徽省庐江。

漆:是从漆树割取的树液。收集后,需晒干水分才可以用。漆液初为乳白而带微赭,与空气接触而酵化成深琥珀色。优良的漆,漆膜透明,质地坚韧,黏性强,保光,耐水耐磨,扩腐性强,可加入我国传统颜料而成各色彩漆。漆之特性历久常新,一九七二年湖南长沙市马王堆出土之漆鼎是西汉时作品,经历二千多年,出土时还是很完整,光泽如新的一样。漆更为贴金的最好胶合材料。